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武安傩文化

时间:2023-05-08人气:作者: 未知

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武安傩文化

文章目录:

1、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2、傩戏代表分支:江西两大傩戏介绍

3、傩戏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简介

4、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

5、傩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傩戏简介

6、猜你喜欢:

1、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武安傩戏,是傩戏在河北省的分支,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民间戏曲、艺术等领域极其难得的活资料。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具体了解吧。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

武安市固义村有一种古老的傩戏“捉黄鬼”,丰富的内容,恢弘的气势,演出的同时还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

“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害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邪恶势力的代表。

主要表现村民驱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两旺的愿望,是原始火崇拜的遗续。“捉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面目或计策或狰狞。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使其久演不衰。

武安的社火表演丰富多彩。傩戏均由锣鼓伴奏,剧目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在《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吊勒马》、《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戏中,都出现了“掌竹”角色。他的说唱半吟半唱,声腔古朴浑厚,念词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处于由吟诵向唱腔发展的过渡阶段。

武安傩戏起源于夏商时期,与“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质朴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戏曲等领域极其难得的活资料。

武安傩戏的存在为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证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武安傩戏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武安傩戏完整地再现了中国仪式戏剧发展衍变中的四种形态。

2、傩戏代表分支:江西两大傩戏介绍

傩戏在江西的分支主要表现为宁都傩戏和平乡傩戏,这两者傩戏的表演形式和剧目都有所不同,具体任何地方习俗相关。那么,这两个傩戏究竟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傩戏文化一下去了解看看吧。

一、宁都傩戏

宁都傩舞是赣南仅存的傩舞,其所在地为江西宁都南部的黄石乡中村。这个村自明代洪武年间建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民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徙来的郭姓客家人。宁都中村傩舞到清代已形成傩戏,面具达108个,节目也较多。通常演出的节目有《打安乐》、《打钟馗》、《打冬易》、《打王卯》(又称《王卯醉酒》)。

宁都中村的傩舞表演一般在每年两次的“禳神”期间进行。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日,另一次是农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这里的傩戏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点有些类似道教“踏罡”、“踩灵”等步伐,动作虽简单却相当原始,也很优雅。表演时,不论演什么角色,演员都必须头戴面具,面具由樟木雕凿而成。演员用不同身段动作区别男女角色,配器也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

服装有两种,一为红色,代表男性;一为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扎。道具也很简单,大多是用木制剑和木制令尺令箭或根据剧情需要制作的其他道具。

中村傩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说先前可演《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大戏,到今天仅保存《赖公射月》、《太公钓鱼》、《钟馗斩鬼》等7个节目,剧情单调,内容简单,但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郁。到今天,面具仅存下34个,能演傩戏的也只剩下郭家习、郭天春两位老人。

二、萍乡傩舞

傩舞,萍乡俗称“仰傩神”(仰,方言为舞跳之意),“耍傩神”、“耍傩案”、“蹍傩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须踩在锣点上而称为“踩傩”、“踩傩案”。萍乡傩舞一直沿袭“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户”所谓“沿门舞”的习俗。

一是索室。按旧制,在索室之前,先要到县城集结,在“官迎”后才正式开始。

二是夜场演出。傩队住哪村,就在哪村表演两三个小时的节目。

三是封洞仪式,即傩队回傩庙将面具搁置神龛上和神龛下密封。封洞是跳傩中最大的活动,当天在傩庙要通宵达旦表演傩舞。

舞蹈节目依据面具名称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类推。舞蹈的特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以古朴庄重,典雅文静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对峙而舞为特色;三是以雄壮剽悍、风趣诙谐为特点。

舞蹈节目有:《头阵》、《太子》、《关公》、《三将军》、《赵公》、《钟馗捉小鬼》,《雷公电母》、《瘟神下界》、《先锋祭将》、《功曹奏本》、《欧阳将军》、《小鬼戏判官》、《关公观南北二斗》、《关公战颜良》等。

江西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面具在傩舞中具有特殊的位置,是傩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供奉和舞耍两种面具。萍乡的傩面具,原有4000多幅,现存700多幅,制作时间从元末、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有。

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专职雕刻面具,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

萍乡傩面具的雕刻,蕴含着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其中传承着历代艺人对傩的祟信和理解,将先民们对神灵的偶像崇拜,对鬼魅疫疠的痛恨,通过面具的制作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远古先民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摄力。

3、傩戏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简介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是湘西五溪地区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五溪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辰州傩的表演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吧。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均有记载。沅陵县七甲坪镇尚有较为完整的保存。辰州巫师冲傩还愿时,必唱傩戏。辰州傩由两大流派组成,即上河教和河南教,行傩时,分为三个部份:即傩祭(又称法事)、傩戏、傩技。

1、法事:上河教有37场法事,河南教有38场法事。两教傩祭中部分法事,也有傩戏的成分,如迎神、跳标、发五猖、送子、晒衣、下池、教子、勾愿、盗猪等,均与傩戏不可截然区分。

2、傩戏剧目:

演唱的傩戏剧目可分正戏、小戏和本戏:正戏是傩仪的一部分;小戏存在于傩仪之中,内容却与傩仪无多关联;本戏与傩仪无关联,为娱神而演唱。

傩坛正戏:是由法师作法事请神演变而成的,带有简单情节及表演的剧目,内容属法师还傩的法事程序,表演往往与掌坛法师及主东家交流,演员大多戴面具,有代言体唱词和白口、面具、装扮、唱腔、表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傩堂戏的雏型,主要剧目有《搬先锋》、《搬师娘》、《梁山土地》、《三妈土地》、《搬八郎》、《仙姬送子》等。

傩堂小戏:亦称正朝。已具小型戏曲特征,虽残存还傩痕迹,但情节、表演已较为丰富,有一定的戏剧矛盾与人物性格。现存主要剧目有:《晒衣》、《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

傩堂大本戏:又称花朝。是长期伴随法师还傩活动演出的,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此类剧目的文学、音乐、表演诸方面均较完善,但仍存傩坛影响。现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

3、傩堂戏的表演

角色行当:早期的傩堂戏角色,以其面具造型来识别。民国初年,出现行当之分,以生、旦、净、丑四行为主体,随后向更细致的分行方面发展,但是,无论是傩堂正戏还是大本戏,均以"对子戏"为主,或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或老生、老旦。

表演技法:傩戏长期在傩坛演出,艺人多为法师出身,其剧目又多具宗教色彩,某些剧中人物亦为傩坛所祀神祗的化身,因此,傩戏的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决",特殊道具(柳巾、师刀、师棍)的表演等,傩戏根植于农村,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间歌舞和说唱的表演成份。七甲坪的傩戏,是在清末民初时,傩戏艺人与辰州戏艺人互相交流融会,而形成今天带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傩戏腔。通过交流,也促进了傩戏的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同时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戏程式和点将、起寨、过兵等。

4、辰州傩戏的音乐

辰州傩戏音乐情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曲牌有[先锋调]、[师娘调]、[八郎调]、[土地调]、[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等20余支。演唱傩戏的巫师班,一般都兼能表演“开红山”、“过火槽”、“上刀梯”、“踩犁头”、“滚刺丛”等傩技。

4、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

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是傩戏的代表分支之一,作为咸宁民俗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变人戏以其独有的表演艺术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那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关于威宁彝族变人戏的内容吧。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举行。由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祭祀

由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缠紧以象征裸体;戴着面具,用类似罗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学直立行走形态的一群演员表演。

开场时,在场地四角点燃灯笼,由惹嘎阿布发号施令,领着几个“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跄跄,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接着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斟酒祭拜祭祷毕,跳“铃铛舞”(一种古老祭祀舞蹈)。

2、正戏

正戏就只有一个剧目——“变人戏”。它的内容是反映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

演出中,对先民如何驯牛、犁地、撒种、薅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动作描述。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诵词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

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则用抽气冲击声带发出怪声答话,很像猿猴一类动物叫声。面具大于真面,有猴相,前额宽大厚实向前突出。制作工艺原始、拙朴、粗犷。有打击乐器锣、鼓、钹,但只是在演出开始和舞狮时敲打。

3、喜庆

正戏演完,在紧锣密鼓声中,狮子登场翩翩起舞,几个演员挥舞棍棒逗耍狮子,气氛十分热烈。

4、扫寨,即“扫火星”

正月十五演出后,由惹嘎阿布领着几个“撮泰”老人,走村串寨,向村民祝愿:“一切天灾人祸、邪恶随着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来,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儿孙满堂”。主人要备下酒肉,表示欢迎,“撮泰”所到之处,喜气洋洋。最后由惹嘎阿布瓴诵词,向各家各户要几个鸡蛋和一束麻。

走时,还要从主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来到寨边,埋下鸡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鸡蛋烧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鸡蛋,来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坏,以卜来年吉凶祸福、年景好坏。上述仪式完成后,“撮泰”们取下面具,放在住在寨边的人家保存。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傩祭活动密不可分。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

5、傩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傩戏简介

池州傩戏,傩戏在皖南地区的分支之一,其表演以宗族为单位,仅在祭祀和敬神等特殊节日演出。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具体看看吧。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

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仅在祭祀和敬神时演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两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傩舞、正戏、“新年斋”。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剧目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本戏,共有五大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赶考》(即《卖花记》)和《花关索》。

傩戏曲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小堂鼓等,无丝弦乐器。

池州贵池的各村社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旧习的程式和规范演出傩戏,至今有“无傩不成村”之说。1987年2月,由中央艺术研究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古老稀有剧种--傩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行,同期举办了池州傩戏剧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览,与会人员在刘街乡观看了傩戏现场演出,会后,《安徽日报》发表了有关论著。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猜你喜欢:

标签: 武安  文化  分支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