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在父亲陈毅去世后,陈小鲁深受打击,他交代子女:我要有尊严的死

时间:2023-04-07人气:作者: 佚名

在父亲陈毅去世后,陈小鲁深受打击,他交代子女:我要有尊严的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我们国家是一个对待死亡严肃而庄重的民族,尤其是一些活着时候有过丰功伟绩,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不仅要以隆重的仪式祭拜和怀念,更是要给他找一个我们常说的风水宝地来安葬,希望他的精神和思想,能够时刻激励着人们,传承学习,继承发扬。

  而提起这样的地方,在我们中国,最为出名的,那就非位于北京西部山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莫属,这里也是我国声望最高,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

  

  为什有那么多名人死后都想葬在哪里呢?因为这里不仅是我国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安葬之处,更是一些为革命工作流血牺牲的英烈,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文化、教育等行业内的著名人士的长眠地。

  因此,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不仅是国内外人士的敬仰之地,更是一个人身前奉献和荣誉的最高体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八宝山成为名人们想葬在那里的原因了。

  

  缘何八宝山被称为风水宝地

  八宝山原本是北京西山一座高130米的土丘,原名叫“黑山”。过去,传说八宝山下埋藏着“金豆子”、“金箩筐”、“金磨盘”、“金牛”、“金碾子”、“金簸箕”、“金鸡”、“金马”这八件宝贝,因此才被称作“八宝山”。

  也有人说,这里一共有八座寺庙而得名,而这些都不过是传说。但八宝山却名副其实的,真正有的八件宝贝,是这里盛产的白土、灰土、耐火土、红土、坩土、青灰、砂石、黄姜这八种稀有建筑材料。因此被称作八宝山实至名归。

  而真正让八宝山名扬内外的,就是在八宝山的地下,埋葬着的数百位英魂。

  

  这些英烈们的铮铮铁骨与不屈精神,与日月同在,映照在我们华夏的大地上,只有这些为国捐躯,无私奉献,做出傲人成绩的人,才有资格在死后被安葬在八宝山,供世人祭拜,学习。这才是我们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八宝山不仅承载着这些英魂的尸骨,更是将他们的精神和气节书写在每一座墓志铭上,留给后人永久不灭的精神财富。

  而说起八宝山,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墓葬之处,明朝永乐年间是皇帝专为司礼太监钢铁墓而赐建的。一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环绕的古庙宇建筑,幽静典雅的世外桃源,名叫褒忠护国祠。

  

  再后来,这里就成为了明清太监们离宫后的养老去处。数年间八宝山上前前后后建立了多处寺庙祠堂。树荫环绕,静逸安宁,所以说它灵气汇聚,是一处风水宝地。

  英烈们的长眠区,奉献者们的归属地

  1946年国民党将这里改为忠烈祠,1949年后成为我国领导人们的安葬地。因此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又不占用基本农田,非常适合作为墓地使用。

  在1950年,根据总理的要求,定为八宝山公墓陵园。专门安葬保家卫国的烈士,为国鞠躬尽瘁的国家领导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70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而在八宝山安葬的,莫不是那些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烈骨英魂。

  第一位葬在此处的,就是有“中国人民之骆驼”之称的任弼时。他的墓地占地三百多平米,位置最高,占地最大,被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

  他的西侧是我国第一任副主席张澜老人,东侧是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迁至此处的瞿秋白同志,他们三人的墓地形成了第一墓区的主体,后来围绕他们的墓地周围自然扩大,形成了八宝山的第一墓区。

  再后来这里埋葬的都是已故国家领导人,级别较高的部队高级将领,有朱老总、董必武、彭德怀等革命伟人和将领。

  

  而第二墓区则是一些在教育、文化、科学界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总设计师林徽因,还有画家徐悲鸿也安葬于此。

  而第三墓区则是安葬一些级别较低的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但无论职业、职位,他们都是有一颗赤诚之心为国家,为人民无私付出和奉献的人们,他们理应享有这样的待遇和荣誉。

  

  1958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建立骨灰堂以后,陆续开始存放骨灰,战争时期一些为国捐躯牺牲的战士的骨灰,也被迁至此处。2006年,八宝山革命公墓扩建了骨灰墙并投入使用。

  2016年又开始修建烈士公祭广场、烈士安葬区于一体的烈士纪念园,这里安葬的六百多份骨灰中,有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维和烈士,为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的警察,有为国家安全牺牲的军人,有在非典防控中以身殉职的医护人员。

  

  红色教育基地八宝山

  微风摇曳着这里的一簇簇小草,朵朵菊花是后人对前人的思念和祝福。八宝山埋葬着众多的伟人和行业巨匠,因此来此吊念者络绎不绝,200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因这里安葬着的人物特殊性,而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墓志铭。

  

  行走在其中,阅读着那些墓碑上的故事,有些让人热泪盈眶,有些令人肃然起敬,有些让人热血沸腾。这里比起历史书籍和电影,更加让人觉得真实而震撼,有着极为强烈的环境渲染作用。

  而每年清明前后总有一批批老师带着学生来此祭拜吊念,参观游览,让孩子们感受这些伟大人们的故事,铭记我们的革命先烈,了解他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么的来之不易,让他们的精神铭刻在年轻人的心中,一代代的传承发扬,守住他们的革命成果,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和平安乐的年代,莫不是靠着前人用生命铺就的如今人民幸福安康之路,瞻仰一座座墓碑上的照片和故事,他们也一定深感安慰,为自己的付出而无怨无悔。

  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和平;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呕心沥血,付出一生的光阴;艺术家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而孜孜不倦地排练演出;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技术武器捍卫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他们的人生都是重于泰山的存在。

  而能够在死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那正是我们国家对于这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为人民无私服务的公仆,照亮人间道路的学者,给予的无尚荣耀和最高认可,所以名人们死后都想葬在这里,既是对历史对家国尽心付出的心愿,也是对前辈先烈的交代!

  把整个人生与人民家国的利益连接在一起,生是人群中杰出的佼佼者,死后亦是用自己留存于世的英雄气概,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人英勇前行!

标签: 宝山  公墓  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