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之哈尼族的十月年

时间:2023-09-25人气:作者: 未知

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之哈尼族的十月年

文章目录:

1、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之哈尼族的十月年

2、少数民族节日 苗族跳花节的由来

3、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全之藏族转山会

4、少数民族的节日知识之藏族望果节

5、少数民族节日 哈尼族的六月节

6、猜你喜欢:

1、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之哈尼族的十月年

哈尼族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地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哈尼族在一年之中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那么就让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为你介绍,哈尼族的十月年。

十月年,是哈尼族的重要节日,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猪杀鸡、舂糯米粑等,祭祀天地、祖先。

十月年的起源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历十月间,当满山樱桃花开的时候,山间出了一个大妖魔,它糟踏庄稼,吞食人畜,弄得哈尼人不得安宁。有一天,它踏倒一户人家的篱笆闯入宅院准备偷东西吃,突然看见墙边一树樱桃花喷焰吐火,赤光灼灼,吓得魂飞魄散逃出院来。

于是它又闯入另一户人家,扑向牛厩准备抓牛羊吃,主人急中生智,抓起一个铜盆甩了过去。“叮叮当当”的响声将妖魔吓跑了。晚上它又乘着夜黑摸进一户人家,主人听见“哗啦哗啦”的脚步声,就点亮火把来瞧,明晃晃的火把又把妖魔吓跑了。

妖魔此次下山,一天竟被吓了三次,于是它不敢再呆下去,从此就在哈尼山消失了。妖魔被吓跑的这天据说是属龙日,从此哈尼族就把每年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作为过年的日子,十月年的节日传统就此沿传下来。

十月年的习俗活动

按传统规矩,年节的每天早晚吃饭前,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着一蛊酒和三个团籽送到村口倒掉,意即祭献祖宗。随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辈数最大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血缘祖根。年节里,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须回娘家恭贺新禧,外甥要向舅舅讨压岁钱,娘家同宗亲属要好酒好肉款待,还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鸭蛋。

哈尼族素来好客,过年期间要请附近的其它民族上家里作客。即使是过路的陌生人也要热情款待。吃过了还要送些粑粑、腊肉让客人带走。有的地方,年节期间要举行“资乌都”活动,即欢乐幸福的酒会。各家各户将烹制好的各种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顺序摆在长长的蔑垫上,全寨人同饮共食,通街宴长达百十米,场面极为壮观。

十月年的第一天,所有的哈尼山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姑娘们头上、新衣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银泡、银链、银牌,走起路来叮蹈作响,既好看又好听。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

属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中午,人们在寨子广场上架起高大的秋千,举行荡秋千活动。好斗的青年们则聚集在一起举行陀螺比赛和摔跤游戏。晚上,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人们围火而坐,老人们唱起本民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调》,小伙子们则敲响铓锣大鼓,姑娘们跳起欢乐的“扭股舞”,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2、少数民族节日 苗族跳花节的由来

苗族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是当地一个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一天苗族人民载歌载舞,共同欢度这一盛大的节日。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苗族跳花节的由来。

苗族跳花节的由来:

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跳花”一词仍汉名,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与苗语意思不尽相同,苗语称跳花为“欧道”,意为“赶坡”。跳花日期全都在农历正月间举行,现仍有24处固定跳花坡。

每个花坡跳花日期为三天。第一天栽花树,苗家人遥见花树而作准备,次日清晨空寨前往;第三日,跳花结束,客人就近处苗寨食宿,饮酒吹笙弄弦欢乐,通宵达旦。花树由寨老送至长期不生育者家中,不生育者见之大喜,宴请宾客。男女青年借此择偶,老人吹笙奏笛,以庆丰年。

跳花节(“欧岛”)是安顺苗族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的跳花坡仍以其名命名为杨鲁坡(“杨娄岛”)。“欧岛”(“跳花”)是苗族人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节日的称呼。

另外,它还是苗族人在自己节日上所做的一切文娱表演活动的代称或总称。比如说,人们在节日上跳舞或唱山歌或吹奏芦笙等时都可以说是在“欧岛”(“跳花”)。“跳花”实际上是汉族或苗族对苗族“欧岛”的一种汉语称呼,盖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名,与苗语意思不尽相同。由于中国很多的非苗族人甚至是苗族人只知道“跳花”而不知道“欧岛”,且用“跳花”代“欧岛”。

过去,跳花节曾经走在中断的边缘。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跳花节全面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参与的盛大节日。每年跳花节到时,安顺周围的人们蜂拥而至,场面壮观,热闹非常。

3、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全之藏族转山会

藏族同胞在一年之中的节庆活动很多,其中有不少是规模宏大、美名远扬的民族节日,如隆重的藏历新年、热闹的雪顿节等,每年要吸引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一起参与。而今天的传统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则是另一个别具特色的藏族节日——转山会。

转山节的由来

藏族转山会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是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和圆寂,藏俗在此月中宗教活动极为频繁。农历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诞辰,九龙喷圣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浴佛节”。佛教信徒认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颂佛一声,可得十万倍之功德。

每年转山节这一天,藏区群众都要身着民族服装,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人们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好不热闹。这一天,骑手们进行跑马射箭比赛,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转山是什么

所谓转山,是藏族人表示宗教虔诚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它是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每年都会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参加,特别是藏历马年的时候,转山就是个盛会,参加的人数相当的庞大。因为藏历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的十三圈。所以一般信徒是不会错过这个转山机会。

信徒们之所以对转山如此虔诚,是因为他们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轮回之苦,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免除,其一修成活佛,这很困难,另外的办法就是转山。他们相信绕神山转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甚至脱离六道轮回来世成佛。如果在转山中死去,被认为是一种造化。因此转山朝圣者总是年年不断。

4、少数民族的节日知识之藏族望果节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藏民族史中创造了历史底蕴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那些古老而特色鲜明的藏族节日,就是了解藏文化的其中一扇窗口。今天的传统节日就来为你介绍,藏族同胞欢庆丰收的藏族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2014年11月11日,望果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语“望果节”中的“望”,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即指围绕丰收田野的歌舞。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雍仲本教佛祖请教。佛祖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吃丰盛的野餐。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劳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望果节的节日习俗

节日游行

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

岗堆特色

西藏各地的望果节内容多为大同小异,但其中最有意思的还属山南贡嘎县岗堆镇的望果节。按当地的习俗,望果节转田祭神的时候,每家出一人。村民们会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村头寺庙旁的空地上。老年人在此时显得比年轻人还要风光一些,因为她们大多是能歌善舞的高手,一般是节日的庆典还没开始,她们就舞上了。

宗教仪式

转田的群众集中在寺庙前的香炉旁,这时“拉啦”(民间咒师)一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活动前的宗教仪式了。就要出发时,村民们按各村的排序开始转寺庙、煨桑(烧香)等,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寺庙前的广场上显得既庄重又热闹。

这时会有村民提着青稞酒向转田的人们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愿,让气氛变得好似出征前为将士们壮行一般。喜好喝酒的人这时会从自己的衣襟里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后,方才被允许通过。转田的队伍前打头的一般是两个村姑打扮的“拉姆”(即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妇女们没有带酒碗的习惯,这时她们只好以手当碗捧酒喝,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祭祀仪式

按传统习俗,转田队伍每到一个乡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一路祝福,一路欢歌,此刻乡村的田园处处洋溢着欢快和祥和的氛围。时近黄昏,转田的队伍回到了村边,但这还没结束,他们还要绕村子转一圈。这时候,远处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一位老阿妈此时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达达”(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表示招财引福。按习俗,这时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顶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气。

5、少数民族节日 哈尼族的六月节

对于六月节可能很多人都感到很陌生,六月节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哈尼族也有着这样的节日。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哈尼族的六月节。

哈尼族的六月节时间:每年旧历六月的属虎或属牛日。

云南省金平县金河镇马鹿塘村的哈尼族群众,每年旧历6月都有过“六月节”的习俗。旧历6月,稻谷刚栽下不久,正在发青,人们稍有空闲,一般选择属虎或属牛日开始过节,时间2至3天。

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哈尼族六月节的庆祝方式:

第一天由龙头指派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上山砍两棵质地坚硬的树和一些藤条,准备修复磨秋,每家每户还要凑上一些旧谷草翻盖秋房(一种供娱乐用的简易房子)。

第二天再派两人到其他寨子买一只大水牛,小伙子们在龙头带领下在磨秋志杀水牛,牛肉和牛血每家都平均分一份,杀完牛后,龙头带领小伙子们修复磨秋,换上新磨秋,龙头拴好藤条,在没举行祭祀仪式之前,任何人不得随意荡磨秋。妇女们则在家中舂粑粑,准备过节的物品。

第三天一大早,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龙头首先在家中祭祖,祝全村平安无事,无灾无害,并和其他的小龙头把各自做好的酒菜端到磨秋场上祭祖先,祝全村人幸福吉祥,快乐安康。再到田里祭田,祝今年粮食丰收、家畜兴旺。祭祀仪式结束后,龙头解开拴在磨秋上的藤条,人们开始荡磨秋,尽情唱歌,跳罗昨舞,直到太阳落山。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