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独特的印度过年习俗:额上涂红粉 印度妇女额头上的红印表示

时间:2023-11-19人气:作者: 佚名

独特的印度过年习俗:额上涂红粉 印度妇女额头上的红印表示

文章目录:

1、独特的印度过年习俗:额上涂红粉

2、苏州过年习俗要吃什么

3、福建三明过年习俗

4、神秘的印度教的火葬习俗

5、彝族过年时间及过年习俗

6、猜你喜欢:

1、独特的印度过年习俗:额上涂红粉

一直都不是很了解国外的新年都是怎么过的,只知道在中国,过年的时候有团圆饭,有春节联欢晚会,有烟花,有新衣服。但是国外的过年都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还是也都跟中国差不多?你想了解吗,这次小编找了印度节日中过年这个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印度过新年共五天,前第四天为庆祝日,第五天为元旦。

进入新年前一周,印度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擦玻璃、打扫房子、清理家中的神龛……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在院子里摆上一排排小瓦罐,然后往罐里灌满灯油,并在四周撒满花瓣,一些人家还在屋顶挂起串串彩灯。传说中,神灵将在这些天访问寻常人家,为各家送去祝福和财运,点灯挂彩有指引神灵进入家门之意。

一些家庭还通宵达旦地播放乐曲,以祈求神灵能够在来年为家人带来好运。就连那些沿街乞讨的穷人也要尽其所能,弄上一盏小油灯或点上支蜡烛,在希望中度过新年。你若在这时上街散步,就会有小贩把手中的彩色气球举到你的面前,按照当地新年的习俗,即使你不想买他们手中的东西,也得塞些零钱给他们,为的是“让穷人也能过年”,新年图的就是大吉大利,谁还在乎那点儿零钱?

新年前也是各种生活用品的销售旺季。商家们办起各类临时性商品展销会,那情景有些像北京春节的庙会。像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有办年货的习惯。男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妇女们则喜欢坐成一排,请艺人按照传统风俗,在她们的掌心画上各种线条和图案,然后互相品头论足。

不少印度人还有放鞭炮的习惯,父母往往选择成捆的鞭炮作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印度也有类似中国的“糖葫芦”,只是颜色不同,以黄色和乳白色为主。印度不产山楂,所谓“糖葫芦”,就是用面粉、奶酪、糖、果料和蜂蜜等制成的圆球,外表裹上“金粉”,其味道也和北京糖葫芦不一样——只甜不酸,但孩子们能从父母手中得到一串糖葫芦,也是件令他们高兴的事。

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人们纷纷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成的巨人“作战”,最后“英雄”拉弓射出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这样预示着正义战胜邪恶,即使来年有什么天灾人祸也能克服。

印度的一些山民们至今还保留着跳火”的习惯。新年的前一天,人们在家里点燃“篝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驱邪除病,迎来光明,只有这样才能幸福永存。元旦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画的都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有些类似我国的春联。

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新年悄然来临。按照印度人的习惯,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别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打架吵嘴更是不受欢迎,甚至被众人所驱逐。小偷们也在这一天集体“放假”,并加入狂欢新年的行列,因为印度有这样一个习惯,如果新年第一天干坏事,就意味着一年内都干坏事,且厄运当头。为了新年交好运,小偷们这一天自然是“金盆洗手”了。

印度地域辽阔,庆祝新年的风俗也不相同。在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太阳没有升起之前,家家户户便开始痛哭,先是老人哭,然后是中青年人哭,最后是孩子们哭,有的夫妻俩抱头痛哭,有的一家人哭成一团,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认为光阴似箭,岁月易逝而人生苦短,且充满艰辛,用哭来迎新年,既是对苦辣人生的慨叹,又是对过去苦难岁月的忘记。

印度东北部的人们,除夕那天天黑以后,人们便上床睡觉,希望能做个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自己除夕做梦的内容,来预测吉凶。然后小辈要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再到亲友家祝贺新年。

印度还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有“干干净净迎新年”之意。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们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元旦早上,人们痛哭完毕,男女老少便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将各种彩色的粉末或纸屑撒向空中,互相泼洒红水或涂抹各种颜料,尽情地把装满颜料水的气球扔到毫不提防的来人头上,用盛满染料的水枪射向过路人,或者把亲朋好友涂成个大花脸,称为“洒红”,意味着来年美满幸福,日子红红火火。而老年人和孩子们则将红粉互相涂在对方的额头上和面颊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

新年第一天,印度东部的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神像出游,神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手持彩旗,呐喊唱歌。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人们夹道欢迎,不时用掺有香料的水,泼洒到神像身上。

祈求新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互相祝福;长辈们互祝健康长寿,亲朋们则互祝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此外还要举行一定规模的“赛象大会”如:人象拔河、大象足球赛等,丰富、精彩动人。

印度北部山区的农民迎接新年,往往在门口放一张桌子,桌上放着大豆、小麦等粮食,此外还放一些绿色植物的嫩芽和绿叶,象征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祈求神的保佑。据说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的一年的收成就越多。此外,这里的农村还流传着另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爬的高,就标志着来年会步步高升。

按印度人的风俗,除夕夜过后,第一个走进家们的人,预示着新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位客人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就将预示着主人全年吉利走好运,主人就很高兴,会热情款待他们。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或者是一个平时不受欢迎的人,就将预示着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印度青年还喜欢在过新年时徒手格斗,格斗的双方不管熟悉与否,也不管是否认识,见面互相寒暄后,便较量起来。围观者叫好助威,不管是胜还是败,他们都能得到人们的祝福,但胜者往往成为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又圆又粗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小伙卫子竭力往杆上爬,姑娘们则手持竹竿阻挠爬竿的小伙子,其他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取得小袋获取胜利为止。

新年到来的时候,居住在印度喀拉拉邦的人们会来到神庙中举行朝拜仪式,更为有趣的是男子要身穿裙子、紧身长裤来参加朝拜活动。据说男子身着女装参加朝拜将得到一位女神的护佑,且穿得越时髦越能得到女神的青睐。

印度地域辽阔,再加上民族及风俗习惯不同,庆祝新年的活动也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庆祝活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来年平安幸福吉祥的祈求。

2、苏州过年习俗要吃什么

春节在中国历史悠久了,已经有数千年的延续了。过年是全国人民的大事,也是全民庆祝的传统节日。也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人们对春节是非常重视的。在苏州,有很多老苏州的过年习俗。本期小编带大家了解苏州的过年习俗要吃什么?

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

3、福建三明过年习俗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春节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而春节由来已久,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每个地区都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春节习俗。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福建三明过年习俗吧。

福建三明过年的持续时间

三明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结束。

福建三明过年送灶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烛烧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饼等素供祭祀灶神,据说是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宫保平安”。

沙县“送灶”又有“民三军四赵家二十五”的说法。相传赵匡胤有一年出征打仗,回家误了“祭灶”时间,于是规定农家二十三日、军家二十四日、赵氏皇家二十五日“送灶”,年三十晚接回“灶君”,这个规矩在沙县流传至今。据说沙县以前“送灶”时家家还点盏竹制的“八卦灯”,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灭,称为“长明灯”。

福建三明过年除夕的习俗

即腊月三十晚上的“过年”。大田的武陵、早兴有提前一天“过年”的风俗。凡外出男女,除夕夜都要回家团聚。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门前贴春联,厅堂挂年画,厨房、谷仓、猪栏分别贴上“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红帖;橱柜、桌椅、水缸等贴上红纸条,以示欢庆之意。

午前,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和灶神,敬请灶神回宫司事。晚饭前,泰宁人会在每个睡房放置一个添了炭火的火笼,里面撒一些食盐,使之噼啪作响,象征兴旺发达;沙县则有人会用火钳夹住烧得通红的铁“元宝”,一边顺着家里各个阴暗的旯旮转,一边往“元宝”上滴酸醋和酱油,让其蒸发,名为“发香气”,以示驱除秽气。

放完爆竹开始吃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围坐,长辈居上座,儿孙左右相陪,外出未归者留空席、摆碗筷,以示团圆;桌上往往有两碗鱼,一碗是不能动的,表示“年年有余”;饭后,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主妇要煮好“隔年饭”,留待年初一食用,以示年有余粮;灶内用硬木蕴火种,象征烟火不断、人丁兴旺;厅堂灶房还要点岁灯,大人们通宵守岁,意为去旧迎新。

八十年代起,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经成为新俗,零点钟声一响,家家燃放鞭炮,喜迎新年。

4、神秘的印度教的火葬习俗

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在这里可以看到印度教徒的火葬场面,在印度教火葬和“血祭”是公开举行的,正因为这样,去观光的旅客都有机会见识到。火葬的事宜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他们都以能得到火葬为荣。那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印度教文化中神秘的印度教的火葬习俗。

“荼毗”就是火葬,火葬是印度教的重要仪式,不论任何身份的人,都以能得到火葬为荣。特别是能在庙前举行火葬,这也是信徒们的最终的愿望。bagmati river河的两岸有一座石桥相连,桥的右边是给皇室贵族进行火葬的地方,而左边才可给平民举行葬礼。

尼泊尔人举行火葬时,是没有太大的悲伤场面的,因为他们对死亡看得非常的淡然,人死后随即进行火化然后再将骨灰洒入河中,如此灵魂便能脱离躯壳而进入神界。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

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三次,剃头着白衣的死者儿子当场一把就点起火来, 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二、三小时烧成骨灰后,直接就洒在bagmati river圣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按照印度教的习俗,人死了,除了四种人不能火葬,其他包括达官贵人均一律实行火葬。那么四种人都有哪些呢?据了解,四种人包括小孩;孕妇;居无定所的盲流;从事火葬工作的苦力。

火化过程基本是这样进行的:灵车出现;把死者从灵车里拽出来;抬向河边;放到一块长条石板上;死者家人亲属围拢表示哀思;火葬场工作人员用刀片割开将死者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被单子啥的;比较隐蔽地把死者外衣外裤内衣内裤脱掉;

把死者脱下来的衣物扔进河里;重新盖好死者并抬起;向火葬台抬去;亲属再次抬着死者担架围着准备点火的火葬台反复转圈;把死者放到火葬台木头架子上;点火;燃烧中;燃烧完用水反复冲洗葬台;最后认为葬台上啥残留物都没有了再进行下一个。

猜你可能也喜欢:

基督教谁创立的,你知道吗?

伊斯兰教日常禁忌,不得不看!

伊斯兰教禁忌之物是什么东西?

伊斯兰教商业禁忌是什么?

5、彝族过年时间及过年习俗

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就是过年了,每次过年都能够收到长辈给的红包,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吃。孩子们一定不会忘记过年习俗,那么你知道少数民族的过年习俗吗?本期小编就带你去彝族文化看看彝族过年时间及过年习俗。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

“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过新年的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工作了。过年歌里唱道:“计算着月份养猪怕猪长不肥,掺合精饲料来催,肥猪肥得站不起来;计算着天数酿酒,怕酒酿不好,盖上蓑衣压上石板发酵,酒味浓郁芳香;砍柴堆成垛,过年柴垛堆成岩。”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掸尘:过年这天的清晨,全家老少齐出动,掸尘扫屋,要把病魔、祸害、霉气一齐扫除门外,干干净净、清清洁洁迎新年,祈盼来年清净平安、人体安康、风调雨顺。

6、猜你喜欢:

标签: 印度  额头  妇女  过年  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