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文化周简介 汉服文化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10-05人气:作者: 佚名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文化周简介 汉服文化周微信公众号

文章目录:

1、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文化周简介

2、历史积淀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

3、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简介,成立意义

4、汉服文化之一,曲裾汉服的穿法

5、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汉服文化简介

6、猜你喜欢:

1、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文化周简介

汉服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服饰,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而汉服文化周,正是对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大规模的呈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汉服文化中了解吧。

汉服文化周是由文化名人方文山、著名歌手周杰伦发起,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弘扬及传承为根本目的,是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大规模的呈现。汉服文化周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举办,第一届于2013年11月1日开幕,第二届于2014年11月1日开幕,第三届于2015年10月31日开幕。

汉服文化周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更是借助传统服饰的冠带之规,展现中庸、正直、诚信等中华礼教文化的精髓,具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强化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汉服文化周起因:

方文山表示十多年前,开始对汉服中华传统感兴趣,《青花瓷》《本草纲目》都有这部分的创作灵感,四五年前开始接触汉服,直到两年前,遇到一些汉服同袍,因缘际会,想吸引汉服爱好者的关注,整合志同道合人们的凝聚力,故想到办汉服文化周活动。

方文山表示汉服因朝代更迭的历史因素断层了三百多年,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直接有力的宣传及提倡。这样才能获致最大能见度与影响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属于两岸同胞,更属于全球华人和炎黄子孙,期待对中华民族服饰礼仪文化有着传承热血与使命的人们,推动“中国风”,共筑“中国梦”。

举办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

方文山表示,之所以选择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作为汉服文化周的举办地,是因为中华传统服饰与古镇西塘结合后,能迸发出独特的魅力。西塘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元素完全符合人们对于汉服文化的想象和期待,因此,西塘是最适宜的举办地。

2、历史积淀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不同国界的文化交流,再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可以说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更外界相融合,不断的融入新鲜的血液,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否在这个不断吸收的过程中,是不是又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呢?中华传统文化特点又是什么?

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脱胎而来的。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周朝分封的异姓贵族。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的关系,异姓贵族之间为甥舅亲戚关系。无论是同姓贵族或异姓贵族,都用血缘纽带联结起来,成为一铺坚韧的巨网。

“三纲”是一种“身份取向”,“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适在“身份取向”条件下各种人际关系的永恒道德规范。从总体上说,“三纲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学说和“礼治”思想的发展。后人因而统称之为“纲常名教”。它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总纲。

在封建时代,中国有两个最高的价值准则,一个叫忠,一个叫孝,忠是政治概念,自愿的服从和追随就叫忠。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随服从父母就叫孝。忠孝的观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例如,我们常用“听话”这个词,评价一个好下属,一个好孩子。听话是什么意思,当它作为一个政治价值时,无非就是“忠”,当它用来评价小孩子时,无非就是“孝”。

3、“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

孔子的“礼”属于外部制约,“仁”属于内心的自觉。“礼”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仁”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后者即所谓“仁”学,或“内圣”之学;前者即所谓“礼”学,或“外王”之学。在孔子那里,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孟子讲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等,都是把重点摆在个人修养上,即摆在“内圣”上。

儒学到汉代定于一尊以后,已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君师合一,实际上起着政教合一的作用。中国的儒学提倡贤人作风,缺乏智者气度,跳不出“内圣外王”的窠臼,因而妨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阻滞了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的过程,其内向性、封闭性的消极作用,未可低估。这种消极作用,也表现在建筑文化上。

中华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的。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我们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具有坚韧的凝聚作用。它的多元融汇进程对于我们接纳和消化异质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结束语】“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

3、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简介,成立意义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是我国国家批准的首个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协会以促进交流为目的,在关于妈祖文化的研究中进行各项发展,为弘扬妈祖文化、增进理解共识提供了重要平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该协会吧。

协会简介: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是国家批准的首个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妈祖现象被正式界定为妈祖文化,有利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也有利于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徽,以经纬线和蓝色背景衬托的湄州妈祖石雕像为中心,周围为黄色外环嵌出一个吉祥结和两羽和平鸽的图案。

协会建设宗旨: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以促进交流为目的,以繁荣学术为载体,以开展活动为主线,以充实提高为主题,积极深入地推动妈祖文化的遗产保护、资源整合、学术研究、联谊交流、善活动、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为海内外妈祖文化机构和人员开展学术研究、进行联谊交流、弘扬妈祖文化、增进理解共识提供了重要平台。

协会成立意义:

协会坚持交流建会,构建协会内部经常性工作网络,扩大两岸四地妈祖文化机构和人员间的联谊交流,密切与世界各地的妈祖文化交流;坚持学术强会,促进对妈祖文化的系统研究,开辟湄洲妈祖.海峡论坛,创办协会会刊《中华妈祖》和会报《妈祖之声》;坚持文化立会,加强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妈祖文化产品,扩大协会对外宣传;坚持慈善兴会,开展奖教助学活动,推动济困扶贫工作,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协会发展历史:

在1998年的“纪念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一周年”座谈会上,有部分妈祖文化机构代表提出要成立“世界妈祖信众联谊会”。2002年,在湄洲妈祖祖庙召开的第一次筹备前期工作座谈会上,决定将拟筹建的“世界妈祖信众联谊会”更名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4年6月,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成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它是国家批准的首个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它的成立,标志着妈祖现象被正式界定为妈祖文化,有利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也有利于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和合作。

2004年10月31日下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莆田湄洲祖庙隆重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委员陈至立为协会成立发来贺信。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荆福生等领导到会祝贺。

在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当选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莆田市人大主任林国良、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榜、台湾省台中县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台湾省北港朝天宫董事长蔡永常及天津天后宫管委会主任蔡长奎当选为交流协会副会长,林金榜兼任秘书长,霍英东、马万祺及陈江和先生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

4、汉服文化之一,曲裾汉服的穿法

汉服是我国的传统服饰之一,种类繁多,每种服饰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穿法自然也各有特色。今天要介绍的曲裾汉服的穿法是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汉族文化中一起去看看吧。

曲裾需要用系带、腰带来固定,腰带系的略微紧一点,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有些面料软滑的很,随着身体的运动,会出现衣服走样的情况,特别是绕曲部分会松散。这个时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带前,以小别针固定绕曲部分的尖头位置,再扎腰带以遮挡别针,就可以保证穿多久怎么动都不会散了。

曲裾汉服的穿法:

1、将上衣的领子左右对齐。

2、将右襟系结

3、将缝对齐身体的正中。

4、系结左襟。

5、将中缝对齐身体的正中。

6、准备好裙子。

7、由身前向身后围和裙子。

8、裙子两端在身后围和后,一上一下相交叠。

9、将压在里面的一层裙头向外翻折一下。

10、调节裙子的高度,系结。

11、衣裙穿着完毕。

12、准备好曲裾,先穿好右边袖子。

13、将曲裾的内襟绕向身后,并在身后和右腋下方的系带相系结。

14、穿上左边袖子。

15、将右边领子折叠。

16、折叠左边的领子。

17、将外襟的尖角绕向身后。

18、将外襟尖角的末端在左胯位置固定。

19、将外襟的领子部分折叠整齐。

20、找到腰带的中点位置。

21、在腰部靠下一些位置系腰带,腰带的中点位置对齐的腰的正中。

22、将腰带绕到身后,腰带两端交叠。

23、在腰部的正中系结一个单耳的蝴蝶结。

24、整理领子的折叠部分。

25、将领子的折叠部分掖进腰带固定。

26、完成。

5、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汉服文化简介

汉服是我国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自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将诶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关于汉服的介绍吧。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汉服”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公元1645年,满清入关后,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剃发易服令”,1645年农历6月15日,颁布剃发令,严令汉族人民剃发,随即在农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改穿满族服装,违令者斩,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