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古代“探险家”,徐霞客的探险故事(徐霞客远游探险的故事)

时间:2023-10-22人气:作者: 佚名

古代“探险家”,徐霞客的探险故事(徐霞客远游探险的故事)

文章目录:

1、古代“探险家”,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2、古代军事家的故事,孙武练兵的故事

3、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4、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5、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古代“探险家”,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在明朝政府乌烟瘴气的时候,徐霞客不满朝廷的腐败,不远做官,立志游遍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徐霞客的探索精神至今为人赞道,而当代的“徐霞客”也有很多。本期的历史故事就带你看看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

2、古代军事家的故事,孙武练兵的故事

军人有铁的纪律,以服从为天职,对长官的命令不可以随意违抗,军人所说的军令如山,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在平时的军队训练中严格,认真,才会训练出精良的部队,在战事中,才能处于不败地位。本期的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孙武练兵的故事。

春秋战国,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齐人孙武。阖闾读了孙武的十三篇兵法,想拜他为将军。在此前让他先试演一下实际本领如何。就交给孙武三百宫女,叫他布下阵势。

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从吴王宠爱的姬妾中挑选两人当队长,各掌一队,然后教以战阵之法。并规定,队伍要随着鼓声前进或者后退,乱了队形的斩杀无赦。等到第一次鼓响,宫女们都不按军令行事,却捂着嘴嬉笑。孙武说:“军令难以贯彻,这是为将的责任。”但三令五申第一次下达的命令,宫女们仍无约束。

孙武就亲自击鼓,宫女们捧腹大笑,孙武大怒道:“军令多次不能施行,这就是士兵的过错了!”下令把当队长的两个宠姬斩首示众。吴王阻止。孙武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杀了两姬。另选两名队长,再次击起鼓来。这次,宫女们都严格操练,合乎兵法的要求了。吴王于是拜孙武为将,数年后终于打败楚国并称霸中原。

【结束语】在历史长河中,总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毅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他们就是军人。孙武练兵的故事则对后世的练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3、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披裘负薪指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出自《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4、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佣。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

①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

②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时费力不方便。

③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

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5、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蒋琬的故事。

三国时蜀国在诸葛亮死后,由蒋琬主持朝政。蒋琬力守诸葛亮旧制,使蜀国安全如故。

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比说违心的话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碗来,其他人一味说蒋琬好,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他免于死罪。

蒋琬很重道义,器量宽宏。因而受到蜀国人民的称赞,都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6、猜你喜欢:

标签: 探险  故事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