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吴文化的两个文化源头:先吴与商周文化结合

时间:2023-11-04人气:作者: 佚名

吴文化的两个文化源头:先吴与商周文化结合

文章目录:

1、吴文化的两个文化源头:先吴与商周文化结合

2、仡佬族独特文化:两个年节

3、齐鲁结合而成,简述齐鲁文化的特点

4、巴蜀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自然的结合

5、大汶河的传说故事,大汶口文化源头

6、猜你喜欢:

1、吴文化的两个文化源头:先吴与商周文化结合

自春秋时期以来,吴文化的发生到明清之际,都是吴文化的成长阶段,历经了数千年。在这个阶段,吴文化已经不是最原始的吴文化,是先吴与商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了,本期的吴越文化为你介绍吴文化的两个文化源头。

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以文化人”和“自然的人化”。何晓明先生认为:“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毫无疑问,有了人和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文化。由此,在一个大历史和长时段的层面上,远古至春秋时期当是吴文化的发生阶段。

那么,吴文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一般来说,吴文化是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相激而生的,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是吴文化的两个源头。就前者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吴地,根据太湖三山岛的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和人类的活动,他们创造了吴地最早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先吴文化)。就后者而言,商代末期,泰伯、仲雍弃位南下东奔,中原商周文化因而化客为主,顺势由黄河中游地区移植太湖流域。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而且融和,便产生了吴文化。吴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条件下发生的。

应该看到,第一,中原商周文化和先吴文化在发展水平上有所不同,当时的中原商周文化远较先吴文化先进,当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文字、青铜工具、阶级和国家而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太湖流域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在基本面上亦有所不同,渔猎和采集是吴之先民的基本经济活动,“文身断发”是先吴文化的基本风俗,而“商周时代是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时代,是以祖神崇拜为核心,并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时期”,其生产也较为发达,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来者的泰伯和仲雍要立足吴地,必然要克服这些差距和差异,必然要整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泰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这表明泰伯和仲雍站在先进的中原商周文化的高度,首先以形式开始,主动接受了先吴文化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到了吴之先民的认同和接受。可以说,泰伯和仲雍的成功,首先源于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力量。

必须指出,吴文化的产生不仅是本土先吴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而且这种融和还主要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如前所述,泰伯、仲雍来到吴地之后,“文身断发”,主动接受先吴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和谐;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又是一种和谐。不难发现,吴文化自发生始,就深深埋下了和谐的种子,和谐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属性。

吴文化的发生,因其注入了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因子,故使吴地由原始社会后期一步进入文明时代,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吴地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奠定了吴地发展的基础,其后吴地种种的发展,都可追溯到这一步。

2、仡佬族独特文化:两个年节

仡佬族跟很多民族的传统不一样,仡佬族一年中有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一个是仡佬年,而这两个年节便体现了仡佬族文化的独特性。仡佬族的两个年节让人十分的好奇,也许很多人会问:“一年过两个年节有什么特殊寓意吗?”大家不用着急,小编这就为大家解惑。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

仡佬年

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清吉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俗称仡佬年。

每年这天吃过早饭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携带着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和篾鸡蛋(用竹篾编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实心小球)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

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接着人们便自由组合,开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当人们尽情玩乐到下午两点左右,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

祭祀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鸡5只,母鸡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祭奠时要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

祭祖完毕,接着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语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祀完毕后,便开始吃年饭。吃年饭时,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辈份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份高的坐在前排,辈份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开始吃年饭。吃完年饭后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春节喂树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您可能也喜欢:

独特的白族民间艺术“霸王鞭”

丰富多彩的东乡族的特色饮食

大本曲:白族特有的古老民间技艺

吹吹腔,白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3、齐鲁结合而成,简述齐鲁文化的特点

若说起文化,许多人从小开始学习的无疑就是儒家文化,孔子便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便是齐鲁,齐鲁文化也是齐国与鲁国合并而成的文化代表。

那么,本期地区文化简述齐鲁文化的特点。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种文化学说既各有区别,又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有着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在战国晚期鲁文里奇,有以下的特点。

其一,多元性。齐国、鲁国在初建国时,既有西周文化,又注意吸收当地文化,所以从文化的渊源和基础来看,既有周人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当地土着文化和部分殷文化,所以齐鲁文化的基础是多元的。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齐鲁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成分,继续沿着多元化的方向。战国时形成的诸子百家中,许多学派与齐鲁文化都有渊源关系。

其二,自由开放。西周时期,齐鲁是东方大国,远离成周,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其发展有较大的自由。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周天子失去权威,思想文化的载体士人知识群体正式形成,这些拉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更广泛的基础。

尤其是士人阶层在这个时期有相对的独立人格和自由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权力,形成各自的价值判断。他们可以把一切客体作为认识对象,自由地研究和解释,形成不同的学说理论。下学宫建立后更是如齐国孟荀列传此。

正如《史记》所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果淳于髡,沈岛,前年底,当时的儿子,片田,邹家华,信徒锡,各着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鲁国文化以儒学为主,以厚重着称,但儒学本身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孔子、孟子、荀子诸位儒学大师一方面吸收各种思想学说的有益成分,一方面又到各国游历,宣扬和传播儒家学说,使鲁文化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机会跨越,文化和其他领域,施肥相互影响,促进了鲁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其三,驳杂宏富。先秦时期由于交通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落后,形成许多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往往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发展,因而使一些地区的文化形成保守、内容单一的特点,而齐鲁则不同。

如,在平原位于原流量的不同文化又长期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因此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驳杂宏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齐鲁区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上。儒家、黄老道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墨家等都在此地形成,有深厚的基础,在各自的流传发展中,又互相融合吸收,更显示出驳杂宏富、内容充实的特点。

4、巴蜀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自然的结合

每个地方能成为特色的地方,自然有它得天独厚的环境所在。就像一个优秀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人就会有属于他自己的特长,这些特长有的是天生的,但大多是后天才形成的。那么,回归主题来看看巴蜀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可能感兴趣》》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

巴蜀文化特色

一、巴蜀文化地理区域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区域为川东、鄂西地区,涵盖陕南、汉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主要地理位置涵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由是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二、基本形成过程

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由此合二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拢成星体,过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亦难能。

三、基本文化特点

1、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3、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瑰宝陆离,多附鬼气;人文荟萃,最是诗人。

4、巴蜀之地向来称为四塞之国,不可谓不封闭,然则多川汇流,昂然出三峡,成大江东去之势,尖锐,奔腾,苍茫,颇让人喟然感叹。

5、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将,多少豪情,多少志气,都削成丝丝缕缕花絮,化作点点滴滴闲情,粘满着春花秋雨,汇入大江大河,消失于无影无踪。

5、大汶河的传说故事,大汶口文化源头

自古以来,中国境内的河流,大海,江河都有很多,但是无论是什么河,什么海,都是向东流的,大汶河也是如此,在大汶河流经的区域里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当然在当地也流传着传说。本期的大汶口文化带你去听故事,看看大汶河的传说是什么样的。

据传,背朝东海的大汶河,西向王母,河水流入西天王母池内,专供王母洗浴之用。东海龙王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他想,就连长江,黄河都要乖乖地向我流来,你一条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去讨好王母娘娘呢?龙王便把管辖汶河的小青龙召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责令他马上将汶河

6、猜你喜欢:

标签: 文化  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