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风水宝地嫦娥奔月解说 嫦娥奔月风水地形

时间:2024-02-02人气:作者: 未知

风水宝地嫦娥奔月解说 嫦娥奔月风水地形

一年之中,民俗盛行的四时八节中,中秋节可谓是中国最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目。每到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会与亲人团聚,摆上香烛果品,或拜月祈福,或赏月抒怀,或围坐夜谈。如果中秋之夜,不能和亲人团聚,将是人生一大憾事,那些文人骚客定然会付诸于笔端,或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或伤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中秋节是怎么形成的?

中秋节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上古时期,人们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极为有限,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更是无法解释,因此,他们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有灵性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

泛灵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月亮和太阳虽然都是会发光的星体(古代人认为月亮会发光),可是它们却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天空里,就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两者轮流值班。同时,人们还发现,每隔28天左右,月亮就会完成由亏到盈再到亏的过程,与之同时,女性的生理周期、潮汐也会随着月盈月亏发生不同的变化。

于是,人们就通过月亮的

盈亏制定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之一。因为月亮在中国阴阳学里属阴,故将因月亮而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

每年中秋前后,月亮正好运行到地球赤道的上空,离地球最近,反射到地面的光线也最多。同时,每年这个时候,雨季基本结束,多晴天少雨层,所以,中秋的月亮看起来也最明亮、最皎洁。此时,祭拜月亮自然就是一年中最适合的日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秋节的雏形。

第二种说法源于庆祝秋粮丰收。中秋节前后,也是庄稼和瓜果成熟的季节。在上古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有限,庄稼是否丰收全看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如果秋粮获得了丰收,人们就会围着收获的粮食载歌载舞,感谢自然界的恩赐。而举行这些庆祝活动时,自然放到月圆之夜是最为合适的。久而久之,也就给中秋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比如:祭月、吃瓜果、月饼等。

第三种说法源于神话人物嫦娥。据传说,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是十兄弟,每天轮流值班,每天出来一个。后来,十兄弟闹情绪,要不都躲在家里不出来,要不一块都出来。十个太阳都不出来的时候,人们冻得瑟瑟发抖,庄稼也都冻死了;十个太阳都出来的,晒得大地冒烟,庄稼都被晒死了。

这时候,有一个叫力大无穷的勇士,名叫后羿,他拿着一万斤的巨弓决定为民除害,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只好认罪求饶,并承诺天天出来普照大地,后羿才放过了它。

后羿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叫嫦娥。有一天,后羿带着徒弟逄蒙外出打猎,碰到西王母。西王母赞赏他为民除害,就送给一颗仙药,说吃了这颗药,就可以长生不老。可是后羿舍不得妻子嫦娥,独自一个成仙,就把仙药交给了妻子嫦娥,让她好生看管。

逄蒙为了能够长生不老,就趁着后羿外出的时候,闯到了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肯交给仙药,就放到了自己的嘴里吃了下去,瞬间就飞上了天空。

后羿回来以来,得知妻子嫦娥已经飞到了月宫。月圆之夜,后羿就在院子里摆下她平时爱吃的瓜果、甜饼,希望嫦娥看到后,返回人间。

嫦娥和后羿的传说流传很广,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孟子》一书就记载:“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愈己,杀羿。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逄蒙学业归成后,觉得天下只有后羿一个人功夫比自己高,于是就趁后羿不备,射杀了后羿。

后世亦有笔记小说记载,

逄蒙在机缘巧合之下,后来竟然也得道成仙,成为了玉帝手下的天蓬元帅。有一年,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在瑶池设宴招待各路神仙,嫦娥应邀前来跳舞助兴。天蓬元帅喝醉后,东倒西歪乱撒泼,就闯到了嫦娥居住的广寒宫,调戏嫦娥。因此,在《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描写:“


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这里的“旧日凡心”指的正是逄蒙跟后羿学习射箭时就认识了嫦娥。

这样说来,

嫦娥奔月还真的跟猪八戒的前世有关呢。

玉兔什么时候出现在了月宫?

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对嫦娥(即文中的

霓裳仙子)的描写多通过他人之口,比如猪八戒口中的“


容貌挟人魂


”,以此来形成她的漂亮。除此之外,与嫦娥形影不离的,还有月宫中的一只玉兔。

其实,最早随嫦娥出现在月宫的不是“玉兔”,而是“蟾蜍”。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曾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此处的姮娥就是嫦娥。在西汉的时候,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姮娥才改为了嫦娥。从刘安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姮娥就是蟾蜍,蟾蜍就是姮娥。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用“蟾宫”来代表月亮。

蟾蜍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

癞蛤蟆、

蛤蟆

。癞蛤蟆在今天人们眼中虽然是一种外形很丑陋的动物,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不仅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还曾经是古老氏族的一种图腾。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华史·祖先》一书曾写道:娲,今人读“蛙”,古人读“呱”,正是青蛙的声音。可见,娲就是蛙,女娲就是女蛙,只不过是伟大的、神圣的、创造生命的神蛙或圣蛙。

上古的人们之所以把“蟾蜍”或“蛙”当作氏族的图腾,主要是因为蟾蜍的肚子很大,生殖能力极强,而在当时医学条件极其落后的原始社会,只有尽可能的多生多育,部落才有可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存下来。

其实,这种生育图腾形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包括

古埃及的金字塔、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古希腊的普里阿帕斯都是生育图腾的象征。而世界上那些闻名的女神雕塑作品,无一例外的均是胸大、臀肥。在古人眼里,胸大意味着哺乳,臀肥意味着生育,这仍然跟生育有很大的关系。

大约到了晋代以后,月宫中的蟾蜍和嫦娥逐渐分离,并有了玉兔的记载。比如晋代傅玄在《拟天向》写道:“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而到了唐朝以后,玉兔就正式成为了月亮的代名词。比如,唐朝诗人

温庭筠曾在《春愁曲》中写道:“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至于蟾蜍为什么变成了玉兔,闻一多先生的解释是,蟾蜍原来叫顾菟。屈原在《楚辞

·天问》中曾写道:“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李白也曾在《上云乐》中写道:“


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而不管“

菟”,还是“蜍”,都是“兔”的谐音,久而久之,玉兔的形象也就诞生了。

吴刚什么时候出现在了月宫?

在中国神话中,月宫里除了嫦娥、蟾蜍、玉兔之外,还有一个青年男子,他就吴刚。

吴刚的出现大约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大团圆的心理有关。所以,像《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窦娥冤》这些经典悲剧,人们还要给它加上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人们认为,几千年来,嫦娥一个人待在月宫,无论是未婚还是守寡,都未免孤苦冷清,都是不完满的。

于是,唐朝

著名志怪小说家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

·天咫》曾写道:“


旧言月中有桂,有

蟾蜍

,故异书言,

月桂

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

西河

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学仙时出现了过错,被玉帝发配到了月宫,令其砍伐桂树。不过,月桂高达五百丈,吴刚每砍下一斧,桂树创伤就马上愈合。这简单比玉帝在《西游记》中设置鸡吃米山、狗舔面山、灯烤金锁的刑罚还变态。

我们知道,《酉阳杂俎

》多为

段成式

采缉旧闻编纂而成,这也说明,关于吴刚的形象,还可能更早。至于吴刚到底犯了什么过错,不仅

《酉阳杂俎

》没有记载,在之前的古书上也没有记载。

不过有两种传说流行最广:

第一种传说,助人为乐说。传说,董永卖身葬父,孝感上天,七仙女下凡与他成亲,生一子后返回天宫。有一年中秋节,这个儿子被小伙伴们嘲笑,说:“你是有娘生,没娘养的孩子。”这个儿子受了委屈,对着天空哇哇痛哭。

正在天宫修仙的吴刚听到哭声,就扮作村夫来到凡世,给这个小孩子穿上登云鞋,让他飞到了天宫。

七仙女在天宫见到儿子后,喜出望外,慌忙拿出瓜果、糖饼让他吃。

后来,这件事被玉帝知道了,不仅没收到了吴刚的登云鞋,派天神将七仙女的儿子送到了人间,还将吴刚贬到了月宫,命令其砍伐桂花树。

第二种传说,贪心不足说。传说,吴刚在修仙的时候,获得了去月宫采集桂子的机会。这些桂子金光闪闪,摘到手中,就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

吴刚想:既然这些桂子可以随意采摘,我何不砍掉这棵桂树,将上面的黄金全都拿走呢。

于是,吴刚就找到一把斧头,对着桂树砍了下来。谁料,每当拔出斧子,创口马上就又愈合了。

吴刚仍然不死心,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砍了下来。

虽然这两个传说有截然不同的开头,却有一个相同的结局,那就是吴刚的生命不息,砍树不止。不过呢,月宫里自从出现了吴刚以后,他迅速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比如,“嫦娥真可想,伐木有吴刚”、“蕊珠宫闕朗,攀折许吴刚”、“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都是非常有名的诗句。

#月圆话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期而至,让我们感恩能够幸福地生活在盛世之中国,共赏天上这轮皎洁的明月!

标签: 后羿  嫦娥  蟾蜍